乾隆对张廷玉百般凌辱,但要是比起鄂尔泰来,他的结局又要好很多_鄂党_仲永檀_态度
在谈及张廷玉的晚年遭遇时,不少人认为乾隆皇帝对他显得过于苛刻,似乎无法容忍一位前朝的老臣,屡次侮辱他,甚至将他贬低得毫无尊严,似乎不配享受太庙之荣。客观而言,乾隆对张廷玉的态度确实显得有些冷酷,但若将这一切放在当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,便不难理解其动机。事实上,乾隆对张廷玉的打压,虽然严厉,但要比他对其他权臣,如鄂尔泰的手段宽松得多。乾隆对鄂尔泰和张廷玉的打击,本质上源于“朋党”问题的深层次矛盾。
乾隆刚继位时,朝廷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朋党之争。雍正帝的顾命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分别代表了满洲党与汉人党,分别形成了以鄂尔泰为首的满洲派和以张廷玉为首的汉人派,两派之间的争斗暗潮涌动。乾隆继位后,尽管两位大臣水火不容,常常发生争执,但由于乾隆缺乏理政经验,他仍需依赖他们协助处理政务。然而,乾隆心中早已埋下了削弱这两位重臣的种子,打算在合适的时机将他们一一铲除。
通过对两派成员的观察,我们可以发现,张廷玉一方的成员大多是汉族文官,虽然有不少人地位高显,但他们的权力更多集中在文官体系中,对皇权构成的威胁较小。而鄂尔泰一派则多是通过军功崛起的旗人贵族,其中有一些与宗室成员有着深厚的联系。乾隆作为康熙与雍正帝共同培养的继承人,具备较强的政治眼光,他迅速察觉到鄂尔泰的威胁远大于张廷玉,因此他决定优先削弱鄂党。
展开剩余70%乾隆六年,借着仲永檀事件,乾隆开始着手打压鄂党。仲永檀虽然是一个资历较浅的进士,但他却以鄂尔泰门生自居,迅速与鄂党取得了联系。仲永檀密奏礼部侍郎吴家驹贪污受贿,并将张廷玉牵扯进其中,意图通过此事打击张党。乾隆最初对这个举报持怀疑态度,但当吴家驹很快认罪时,乾隆便开始认为这个案件真实可信。然而,乾隆很快发现仲永檀背后有问题,调查后揭示了仲永檀与鄂容安(鄂尔泰之子)勾结的事实。乾隆愤怒之下,决定对鄂容安从轻发落,但将仲永檀作为替罪羊加以处罚。
尽管乾隆暂时没有一举打击鄂党,但从这一事件开始,他对鄂尔泰的警惕就没有放松。直到乾隆十年,鄂尔泰去世后,乾隆准备通过对鄂党的彻底打击来加强自己的统治。他先是以“贻误军机”为由杀掉了张广泗,给鄂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。而张廷玉,尽管拥有处理此事的机会,却没有借此机会一举扩张自己的权力,反而显得更加低调和稳重,也因此赢得了乾隆的部分好感。
张廷玉在这个过程中,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。他虽然支持张党,却巧妙地控制了结党的规模与分寸,始终保持低调,确保自己和部下不威胁到皇权。乾隆对张廷玉的不满,主要源自于他晚年在君臣礼节上的不当行为,尤其是在皇帝与臣子的关系上出现的裂痕。张廷玉一方虽然人数众多,但以文官为主,缺乏实权,因此相较于鄂尔泰的威胁要小得多。
与此不同的是,鄂尔泰在雍正死后对乾隆的态度常常轻蔑自负,甚至常自比诸葛亮,过于自信自己的功绩,这种态度最终让他自掘坟墓。鄂尔泰去世两年后,他的门生胡中藻因为一首不合时宜的诗被卷入文字狱,最终被斩首。乾隆借此机会将鄂尔泰一派彻底清除,鄂尔泰本人甚至被剥夺了享有贤良祠的资格。
回到张廷玉晚年的遭遇,尽管他同样遭遇了乾隆的打压,但这种打压更像是乾隆的一种“玩弄”——他通过这种方式向臣子们传递一种信号:即使是三朝老臣张廷玉,乾隆也能够轻易处置。通过这种手段,乾隆加强了自己对朝臣的控制力和威严。事实上,如果鄂尔泰活得久些,乾隆无疑会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,甚至对他进行更严厉的处理。乾隆晚年对重臣的评价时,仍然认为张廷玉在大臣中表现最为风范卓越,至少他对大局的把握和对朝政的支持,都是乾隆所肯定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